“五一”小长假已经进入第二天。有人居家“葛优躺”,也有人在旅途中大快朵颐……不同的模式下,怎样做到科学养生?针对不同的假期模式,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符佳给出了有针对性的专业养生建议。
行出游者的养生之道,“玩得嗨又不伤身”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旅行前一周需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
符佳告诉潇湘晨报记者,平素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的患者,可适当服用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以增强卫气,提高免疫力;若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建议控制慢性疾病,病情稳定方宜外出游玩;容易晕车者,可预备生姜片含服或乘车过程中按压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该穴有和胃降逆之效。
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符佳建议,每1-2小时可起身做一次”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舒展肢体,通畅三焦气机。另外,登山徒步时注意膝盖保护,可提前刺激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承山穴(小腿后腓肠肌两肌腹结合的凹陷处),能强壮筋骨、避免小腿抽筋。
中医讲“六淫致病”——突然的气候变化易引发外感。到达目的地后,可用当地温水泡脚15分钟,及时增添衣物,帮助身体适应环境温差,避免外感。如果出现水土不服症状,自备乌梅汤(乌梅、山楂、甘草)可调和肠胃。
居家休憩者的平衡之术:不让假期“越休越累”
《黄帝内经》指出“久卧伤气”,休息日连续长时间卧床反而耗损阳气。符佳建议,每天保持适度活动,如清晨练习”五禽戏”中的熊戏,缓慢沉稳的动作有助于气血流通而不耗损元气。
很多人计划在假期“补觉”,但假期补觉也不宜过度。中医认为“阳入于阴则寐”,建议保持子时(23点-1点)入睡,此时胆经当令,有利于肝胆排毒。午间可小憩“子午觉”,但不超过30分钟,避免进入深睡眠反而导致头昏沉。切不可熬夜至深夜,白天再昏睡,不利于阴阳调和,身体反而更困重。
居家期间应注意开窗通风,避免“秽浊之气”滞留。可点燃艾条进行空气消毒(注意防火安全),或摆放薄荷、迷迭香等芳香植物,五一气温升高、湿气仍较重,其辛凉之性可醒脾开窍;久坐看书追剧时,每隔一小时按压睛明穴(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或眺望远处,以缓解眼疲劳。
美味中的脾胃守护,避免胃肠“秋后算账”
面对美食诱惑,牢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若饮食过量,可用焦山楂、炒麦芽、神曲各10克煮水代茶饮,此即中医经典消食方“焦三仙”;若出现呕吐、腹胀、嗳腐吞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可服用健胃消食片;也可用陈皮普洱茶,陈皮理气健脾,普洱消脂解腻,餐后顺时针按摩腹部(以肚脐为中心)促进胃肠蠕动。
中医认为酒性湿热,过量易伤肝胃。饮酒前可先进食保护胃黏膜,席间可搭配偏凉性食材中和酒热;切记避免”啤酒加海鲜”的寒湿组合,易引发痛风,若进食生冷或寒凉刺激引起腹泻、腹痛、怕冷的症状,可服用藿香正气水散寒化湿。
收假前后的身心调适,节后上班不emo!
收假前2天开始调整作息,每晚提前15分钟入睡,晨起敲打胆经(大腿外侧中线),从胯部到膝盖,左右各50次,帮助阳气升发。
若出现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可按揉百会穴(头顶正中)和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处),配合菊花枸杞茶清肝明目。情绪焦虑者可练习”六字诀”中的”嘘”字诀(发“嘘”音同时缓缓呼气),疏泄肝气。
建议收假后3天实行“五谷为养”的清淡饮食,早餐小米南瓜粥,午餐糙米饭配清蒸蔬菜,晚餐山药粥,也可适当饮用红豆薏米水祛除体内积聚的湿气。(胃食管反流患者不适用)
特殊人群的假期调理
办公室族的筋骨养护:平日伏案工作者可利用假期矫正体态。推荐“靠墙站立法”——每日早晚各一次,后脑勺、肩胛骨、臀部、小腿肚、脚跟五点贴墙站立10分钟,配合腹式呼吸,改善脊椎排列。
中老年人的动静平衡:老年朋友应尽量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建议采用“太极拳+日光浴”组合。早晨练习简化太极拳24式,午后晒背15分钟(避免直晒头部),既补充阳气又促进维生素D合成。
儿童健康管理:假期儿童容易饮食作息紊乱,家长需注意“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古训。控制零食摄入,保证充足睡眠。可适当饮用前文提及的“焦三仙”预防积食。
符佳指出,无论选择何种方式度过五一假期,养生贵在”中和”,正如《黄帝内经》中强调”阴阳匀平,以充其形”。出游者当注意劳逸结合,居家者需避免久坐不动,美食爱好者更要懂得节制有度。
潇湘晨报记者任弯湾 通讯员王鑫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珠江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jiayidesign.cn/7223.html